close
《西行漫記》是一次成功的外宣
1936年6月,剛剛30歲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帶著孫逸仙夫人的一封引薦信,踏上前往被封鎖的蘇區的旅途,來到瞭中國西北紅色革命根據地——陜甘寧邊區。他用瞭四個月的時間,對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進行瞭多次長時間采訪。此外,他還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實地考察,對“蘇區的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都作瞭廣泛深入的調查,搜集瞭二萬五千裡長征的第一手資料。1936年10月底,他從陜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將令人大開眼界的故事,講述給新聞界,出版瞭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這本書通過斯諾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瞭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則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如何吸引西方受眾
《西行漫記》原名《Red Over China》由英國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於1937年10月推出英文版本,剛一出版,就在世界引起轟動,該書首印版目前在亞馬遜網站上的售價是2700美元,可見其份量。這本書能如此大受歡迎的原因,還在於斯諾運用被西方人接受的方式講述瞭中國的故事。
1.以問題切入,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目前筆者能找到最早的《西行漫記》中文版是香港湍流出版社1947年出版的,又名《兩萬五千裡長征》,翻譯為亦愚。該版本中,斯諾在開篇首先以“幾個沒有回答的問題”,寫出瞭世界對中國共產黨的疑惑,他寫道:“我在中國生活瞭七年,總有人追問我中國紅軍蘇維埃以及共產運動的問題,一般人的回答,都不能十分讓人滿意,因為他們沒有親自到過紅色的中國。”接著,斯諾在開章的第一篇又提出瞭問題:“中國紅軍是不是一個有主義的馬克思革命集團,他會受過一個統一的綱領訓練而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指揮呢?如果是的,那麼他們的綱領是什麼呢?共產黨方面鬥爭的目的,自命為土地革命,反帝國主義,是蘇維埃式的民主,是人民解放者等等。而南京方面卻說,紅軍隻是由“知識匪徒”所領導的一種新式流寇和匪賊。究竟誰是誰非?或者是雙方都對呢?”圍繞著這些問題,斯諾在書中一一展開。
2、斯諾在刻畫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時,註gps車隊管理系統重融入西方元素。斯諾以一個記者的敏銳,抓取共產黨人最生動的形象,刻畫共產黨人性格及思想形成基礎。他以栩栩如生的對話,令讀者身臨其境。
斯諾是采訪毛澤東的第一個外國新聞記者,他以一個西方記者的視角觀察毛澤東,分析他的思想和行動。他在刻畫毛澤東的形象時,尋找與美國民眾能接受的領袖人物的相似性。斯諾描述毛澤東給他的首次印象:“我到後不久,就見到瞭毛澤東,他是個面容清瘦,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發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顴骨突出。我在一剎那間所得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分子的面孔。”在這些描述中,斯諾將毛澤東比作林肯,林肯是美國人的精神象征,是美國人最喜歡的總統之一,林肯堅決反對國車隊管理app傢分裂,他廢除瞭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度,頒佈瞭《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中國共產黨當時正在進行長征,尋求中國的統一,抗擊日本。在這裡,斯諾暗喻毛澤東是個未來能夠統一中國的領袖人物。
在描述周恩來時,斯諾寫到:“周恩來給我的印象是,他頭腦冷靜,富於邏輯,講究實際經驗。在南開期間(我從他的一位同學那裡瞭解到)周恩來在學校的戲劇表演中經常飾演旦角。我在百傢坪見到的這個留著胡須的冷峻的硬漢,身上卻沒有絲毫柔弱的氣息,但是他確有一種魅力——這種魅力和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共同造就瞭紅色中國的頭號外交傢。”斯諾在對周恩來的描述中融進瞭自己的主觀判斷,同時又將周恩來在戲劇中扮演的角色和實際中的冷峻進行反差式的描述,突出瞭周恩來有魅力的外交傢的形象。
斯諾不僅塑造瞭毛澤東、周恩來的形象,還成功塑造瞭紅軍戰士的群像。斯諾在書中展現紅軍戰士的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得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的精神。同時也描述瞭他們所經歷的艱難和困苦:“紅軍一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5座是終年蓋雪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占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派來追擊他們的中央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地穿過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
3、斯諾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註重尋找人物的思想體系形成與行動的相互因果關系。在《西行漫記》正文的第四篇“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中,斯諾著重提到瞭毛澤東成為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基礎”及行動。斯諾列舉瞭毛澤東閱讀過的西方著作,如《原富》、《物種起源》和約翰·席勒《論自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著的《階級鬥爭》和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等。斯諾從毛澤東所讀的書中,感受到瞭毛澤東內心深邃的思想,並通過文字傳達出來,寫瞭這些書對他產生的影響。“西方的理論著作幫助毛澤東打開瞭瞭解世界的視野,拓寬瞭他的思維方式,增加瞭他看待世界的新的視角,使他更深刻思考世界如何能有秩序,更重要的開啟瞭毛澤東總結中國歷史的勝與衰,從世界全局看待戰爭,預測未來的能力。”“同時他將西方的理論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農耕文化,農民是中國最重要的階層,而農民最關註的就是傢園夢,農民的傢園夢是中國革命的起點,‘打土豪,分田地’,使農民擁有土地,是農民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需求。”斯諾在刻畫毛澤東的形象時,重點描寫瞭毛澤東如何以理論為起點,產生瞭革命的行動。從毛澤東思想基礎的形成到行動的動因,在斯諾的筆下,符合邏輯,顯得貼切而自然,當然能夠引起西方讀者的共鳴。
4、毛澤東用統一中國的戰略思想預測中國未來,符合西方人的和平價值觀。1936年7月19日,斯諾在保安問毛澤東:“中國現在是不是世界革命的關鍵所在?”這段對毛澤東的深訪,補充在《西行漫記》的附錄中,當時,毛澤東洞察中國局勢,分析世界局勢,堅定回答:“中國革命在世界局勢中是一個關鍵因素,中國革命徹底勝利後,許多殖民地國傢的人民將會效仿中國,取得他們自己類似的勝利。但是我要再次強調,奪取政權不是我們當前的目標。我們想要停止內戰,同國民黨和其他黨派一起建立一個人民的民主政府,共同抗日,贏得我們的獨立。”毛澤東的統一戰線,和平思想,贏得世界的贊同,這是斯諾在塑造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形象的關鍵所在。
《西行漫記》的歷史評價
美國著名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費正清,在1968年再版的《西行漫記》序言中說,“《紅星照耀中國》之所以稱得上是一部經典之作,在於它成書的方式。埃德加·斯諾當年隻有30歲,在中國已經做瞭7年的記者。《紅星照耀中國》的非凡之處在於,它不僅第一次呈現瞭關於毛澤東及其他同志們的生平、他們的出身,而且描繪瞭這場鮮為人知的運動的前景,後來證明這是極具預言性的。由於埃德加·斯諾的努力,本書在這兩個方面都經受住瞭時間的考驗,一是作為歷史的記錄,二是作為對歷史趨勢的預見。”
《西行漫記》的成功,在於斯諾用西方人能接受的方式報道瞭中國,塑造瞭中國的形象,展示瞭中國共產黨人的確能夠提供那種能有效抵抗日本侵略所需的民族主義的領導才能。因此,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通過一個同情中國共產黨的西方記者的視角,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的聲音,不愧為一次成功的對外宣傳。
長久以來,西方人一直用他們的方式解讀中國,解讀中國軍隊。而能被他們接受的,是他們認為的自己人,也就是與他們擁有同樣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人的傳播。今天,中國正在實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著中國夢、強軍夢。為瞭消除“軍隊威脅論”“軍隊不透明”等對中國的負面認知,營造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邀請在世界上有知名度的高水平西方記者,客觀報道中國軍隊、中國軍隊領導人是必要的。當然,報道什麼,怎麼報道,需要傳播者根據戰略意圖設置議程。像歷史上的汽車監控app《西行漫記》一樣,由傳播者和被傳播者一起,完成成功的對外傳播,當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經典范例。
(作者系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主任記者)
1936年6月,剛剛30歲的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帶著孫逸仙夫人的一封引薦信,踏上前往被封鎖的蘇區的旅途,來到瞭中國西北紅色革命根據地——陜甘寧邊區。他用瞭四個月的時間,對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進行瞭多次長時間采訪。此外,他還深入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當中,實地考察,對“蘇區的軍民生活,地方政治改革,民情風俗習慣”等都作瞭廣泛深入的調查,搜集瞭二萬五千裡長征的第一手資料。1936年10月底,他從陜北回到北平,經過幾個月的埋頭寫作,將令人大開眼界的故事,講述給新聞界,出版瞭著名的《紅星照耀中國》,中文譯名為《西行漫記》。這本書通過斯諾的所見所聞,向全世界真實報道瞭中國和中國工農紅軍以及許多紅軍領袖、紅軍將領的情況,毛澤東和周恩來則是斯諾筆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如何吸引西方受眾
《西行漫記》原名《Red Over China》由英國倫敦維克多·戈蘭茨公司於1937年10月推出英文版本,剛一出版,就在世界引起轟動,該書首印版目前在亞馬遜網站上的售價是2700美元,可見其份量。這本書能如此大受歡迎的原因,還在於斯諾運用被西方人接受的方式講述瞭中國的故事。
1.以問題切入,單刀直入,直奔主題。目前筆者能找到最早的《西行漫記》中文版是香港湍流出版社1947年出版的,又名《兩萬五千裡長征》,翻譯為亦愚。該版本中,斯諾在開篇首先以“幾個沒有回答的問題”,寫出瞭世界對中國共產黨的疑惑,他寫道:“我在中國生活瞭七年,總有人追問我中國紅軍蘇維埃以及共產運動的問題,一般人的回答,都不能十分讓人滿意,因為他們沒有親自到過紅色的中國。”接著,斯諾在開章的第一篇又提出瞭問題:“中國紅軍是不是一個有主義的馬克思革命集團,他會受過一個統一的綱領訓練而接受中國共產黨的指揮呢?如果是的,那麼他們的綱領是什麼呢?共產黨方面鬥爭的目的,自命為土地革命,反帝國主義,是蘇維埃式的民主,是人民解放者等等。而南京方面卻說,紅軍隻是由“知識匪徒”所領導的一種新式流寇和匪賊。究竟誰是誰非?或者是雙方都對呢?”圍繞著這些問題,斯諾在書中一一展開。
2、斯諾在刻畫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時,註gps車隊管理系統重融入西方元素。斯諾以一個記者的敏銳,抓取共產黨人最生動的形象,刻畫共產黨人性格及思想形成基礎。他以栩栩如生的對話,令讀者身臨其境。
斯諾是采訪毛澤東的第一個外國新聞記者,他以一個西方記者的視角觀察毛澤東,分析他的思想和行動。他在刻畫毛澤東的形象時,尋找與美國民眾能接受的領袖人物的相似性。斯諾描述毛澤東給他的首次印象:“我到後不久,就見到瞭毛澤東,他是個面容清瘦,看上去很像林肯式的人物,個子高出一般的中國人,背有些駝,一頭濃密的黑發留得很長,雙眼炯炯有神,鼻梁很高,顴骨突出。我在一剎那間所得的印象,是一個非常精明的知識分子的面孔。”在這些描述中,斯諾將毛澤東比作林肯,林肯是美國人的精神象征,是美國人最喜歡的總統之一,林肯堅決反對國車隊管理app傢分裂,他廢除瞭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度,頒佈瞭《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中國共產黨當時正在進行長征,尋求中國的統一,抗擊日本。在這裡,斯諾暗喻毛澤東是個未來能夠統一中國的領袖人物。
在描述周恩來時,斯諾寫到:“周恩來給我的印象是,他頭腦冷靜,富於邏輯,講究實際經驗。在南開期間(我從他的一位同學那裡瞭解到)周恩來在學校的戲劇表演中經常飾演旦角。我在百傢坪見到的這個留著胡須的冷峻的硬漢,身上卻沒有絲毫柔弱的氣息,但是他確有一種魅力——這種魅力和其他因素融合在一起,共同造就瞭紅色中國的頭號外交傢。”斯諾在對周恩來的描述中融進瞭自己的主觀判斷,同時又將周恩來在戲劇中扮演的角色和實際中的冷峻進行反差式的描述,突出瞭周恩來有魅力的外交傢的形象。
斯諾不僅塑造瞭毛澤東、周恩來的形象,還成功塑造瞭紅軍戰士的群像。斯諾在書中展現紅軍戰士的冒險、探索、發現、勇氣和膽怯、勝利和狂喜、艱難困苦、英勇犧牲、忠心耿耿得令人驚詫的革命樂觀情緒的精神。同時也描述瞭他們所經歷的艱難和困苦:“紅軍一共爬過18座山脈,其中5座是終年蓋雪的,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占領過62座大小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軍隊的包圍,此外還打敗、躲過或勝過派來追擊他們的中央各部隊。他們開進和順利地穿過6個不同的少數民族地區,有些地方是中國軍隊幾十年所沒有去過的地方。”
3、斯諾在塑造人物形象時,註重尋找人物的思想體系形成與行動的相互因果關系。在《西行漫記》正文的第四篇“一個共產黨員的由來”中,斯諾著重提到瞭毛澤東成為一個共產黨員的“思想基礎”及行動。斯諾列舉瞭毛澤東閱讀過的西方著作,如《原富》、《物種起源》和約翰·席勒《論自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考茨基著的《階級鬥爭》和柯卡普的《社會主義史》等。斯諾從毛澤東所讀的書中,感受到瞭毛澤東內心深邃的思想,並通過文字傳達出來,寫瞭這些書對他產生的影響。“西方的理論著作幫助毛澤東打開瞭瞭解世界的視野,拓寬瞭他的思維方式,增加瞭他看待世界的新的視角,使他更深刻思考世界如何能有秩序,更重要的開啟瞭毛澤東總結中國歷史的勝與衰,從世界全局看待戰爭,預測未來的能力。”“同時他將西方的理論原理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中國文化的基本特征是農耕文化,農民是中國最重要的階層,而農民最關註的就是傢園夢,農民的傢園夢是中國革命的起點,‘打土豪,分田地’,使農民擁有土地,是農民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需求。”斯諾在刻畫毛澤東的形象時,重點描寫瞭毛澤東如何以理論為起點,產生瞭革命的行動。從毛澤東思想基礎的形成到行動的動因,在斯諾的筆下,符合邏輯,顯得貼切而自然,當然能夠引起西方讀者的共鳴。
4、毛澤東用統一中國的戰略思想預測中國未來,符合西方人的和平價值觀。1936年7月19日,斯諾在保安問毛澤東:“中國現在是不是世界革命的關鍵所在?”這段對毛澤東的深訪,補充在《西行漫記》的附錄中,當時,毛澤東洞察中國局勢,分析世界局勢,堅定回答:“中國革命在世界局勢中是一個關鍵因素,中國革命徹底勝利後,許多殖民地國傢的人民將會效仿中國,取得他們自己類似的勝利。但是我要再次強調,奪取政權不是我們當前的目標。我們想要停止內戰,同國民黨和其他黨派一起建立一個人民的民主政府,共同抗日,贏得我們的獨立。”毛澤東的統一戰線,和平思想,贏得世界的贊同,這是斯諾在塑造中國共產黨領袖人物形象的關鍵所在。
《西行漫記》的歷史評價
美國著名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費正清,在1968年再版的《西行漫記》序言中說,“《紅星照耀中國》之所以稱得上是一部經典之作,在於它成書的方式。埃德加·斯諾當年隻有30歲,在中國已經做瞭7年的記者。《紅星照耀中國》的非凡之處在於,它不僅第一次呈現瞭關於毛澤東及其他同志們的生平、他們的出身,而且描繪瞭這場鮮為人知的運動的前景,後來證明這是極具預言性的。由於埃德加·斯諾的努力,本書在這兩個方面都經受住瞭時間的考驗,一是作為歷史的記錄,二是作為對歷史趨勢的預見。”
《西行漫記》的成功,在於斯諾用西方人能接受的方式報道瞭中國,塑造瞭中國的形象,展示瞭中國共產黨人的確能夠提供那種能有效抵抗日本侵略所需的民族主義的領導才能。因此,對於中國共產黨來說,通過一個同情中國共產黨的西方記者的視角,向世界傳遞出中國的聲音,不愧為一次成功的對外宣傳。
長久以來,西方人一直用他們的方式解讀中國,解讀中國軍隊。而能被他們接受的,是他們認為的自己人,也就是與他們擁有同樣教育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人的傳播。今天,中國正在實現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實現著中國夢、強軍夢。為瞭消除“軍隊威脅論”“軍隊不透明”等對中國的負面認知,營造有利於中國發展的國際輿論環境,邀請在世界上有知名度的高水平西方記者,客觀報道中國軍隊、中國軍隊領導人是必要的。當然,報道什麼,怎麼報道,需要傳播者根據戰略意圖設置議程。像歷史上的汽車監控app《西行漫記》一樣,由傳播者和被傳播者一起,完成成功的對外傳播,當是我們可以借鑒的經典范例。
(作者系解放軍電視宣傳中心主任記者)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